Some Thoughts about Andrew Ng's LexPodcast Interview

在2020年的2月份,吴恩达,这位深度学习领域的知名学者,众多深度学习从业者的引路人,前百度IDL领头羊,接受了Lexpodcast的专访,谈论了关于人工智能,在线教育以及真实世界AI的一些观点,其中很多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的采访,前前后后看了四五遍。其实,最近刚复工,而且工作压力也比较大,本没有太多空闲时间来观看这部比普通电影还要长的专访,或许是由于自己住的离单位较远,坐在地铁上又闲来无事,处于打发时间的考虑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微博水木刷累了,就看点科技类的视频,也还是不错的。

Andrew-Ng-2020

或许是正因为住的远了,在地铁上就有了一点独处的时间。我记得在一篇散文中看到过一段话,具体作者临时忘了,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喜欢每周坐一次环城公交,靠在车窗外,什么也不错,什么也不想,就贴着车窗玻璃,任由光怪陆离的世界从眼前闪过,成为记忆。独处的时间不是孤独的,而是自由的。最近一两年,在地铁上我看了三遍乔布斯传,更确切地说是听了三遍有声书,看了两遍红楼梦,学习一些TED的视频,有段时间还迷上了BBC的Six Minutes,二倍速播放当天最新的节目。可惜,都没有养成习惯。在吴恩达的专访中,Lex问他对深度学习研究者有什么建议,特别是那些打算读博或者做科研的人来说,学习论文方面有什么经验。吴恩达这样回答,每周其实并不需要看太多论文,选择两篇优秀的论文来学习就行,关键是要养成一种习惯,坚持每周都收获两篇,一年下来也有一百多篇论文,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。可惜的是,我之前做的这些,都没有养成习惯,反而是玩游戏却成了一种瘾,之前住的近的时候,每天起床之前总要开黑若干局,说是若干其实是不固定,顺风的时候玩个一两局可能就撤了,逆风的时候总想捞回来,就刹不住车了。这种瘾厉害到什么程度呢,有时候甚至玩到了第二天,有时候在电梯里也要继续。好在这次戒瘾已超半年,半年来从未染指一次。

Andrew-Ng-2020

在采访中,Lex还问到吴恩达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计算机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的。果然,大牛的童年就是不一样,在我们都还在穿开裆裤玩过家家的时候,五岁的吴恩达就开始照着书本上面的程序敲代码了,而且还饶有兴趣地主动去学习其他东西,特别是后来中学的时候去新加坡做交换生,也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和思路。培养了严谨的习惯和良好的兴趣,这一点特别是在后来吴恩达教书授课的时候,在大多数人都普遍采用PPT的情况下,还依然坚持板书,后来的深度学习网课,也依然对着写字板一步一步地推到梯度下降等深度学习算法,在吴恩达看来,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理解算法原理,因为数学公式本身就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,这样也比直接打出一屏幕的公式,更易于初学者理解。而对于为什么热衷于在线教育,吴恩达也有自己的想法。在开始创办coursera之前,吴恩达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,每年授课,尽管接触到的是新的学生,但是自己不得不重复讲同样的笑话,而且课堂授课,座位有限学生的数量也就有限,但是转战在线教育就不同了,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同时学习,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地学习,你可以快速播放,也可以循环播放。为了准备coursera上面的课程,吴恩达一般都会在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的时候,独自在学校的办公室中录制,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,整个课程的录制周期前后花了大概16周。看到现在深度学习课程的受众超过百万,而且依然在持续增加,吴恩达的说自己很欣慰,也很感激对他的信任,但也有遗憾,就是在推出在线课程的时候,没有出版配套的书籍。

Andrew-Ng-2020

而对于目前AI热潮,Lex也问到,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,是不是一定需要博士学位。这一点,吴恩达博士也有自己的看法。首先,他对当前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人员进行分类,有些人是做学术研究的,但是大多数人则是从事开发的工作。其实,如果不是去高校和研究所做学术研究,博士学位也不是必须的。他特别提到目前的中国大陆,很多AI从业人员其实都是程序开发人员,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有硕士或者博士学历。就像现在很多人看书,但是写书的人不多,吴恩达认为,在未来,也将会是这个现象,真正做AI底层算法开发的人不会很多,大多数人都是在上面进行开发。其实这个在目前来看,也是差不多,深度学习的框架,包括TensorFlow,caffe,pytorch以及百度和阿里自己的框架,很多人都只是采用这些框架而已。但是这样下去,其实不好,因为一直从事芯片行业,也了解到我国的一些实际情况,我们却芯片设计人员,但是更缺操作系统编译器工具链等软件人员,我记得前些年上课的时候一个做操作系统的老师,国内能够进行操作系统底层开发的人员,不到100人。

Andrew-Ng-2020

就像我们的程序开发人员都在用java,但是开发java底层的却都是外国人。开发一个深度学习框架,的确费时费力,在国内的大背景下,一切都是向快钱看齐,哪些来的快,就做哪些。做芯片的也一样,这几年AI芯片比较火,就出现了众多的AI创业公司,但是真正成功的却没几个,深鉴科技算一个。但是,以色列的AI芯片初创企业,好几个基本上不到两年就以十几几十亿美元被英特尔/微软等大公司收购,国内大部分的则依然靠着资本运作续命。当然,对这一块不熟悉,也就不再讨论。不过,这两天的一个新闻,着实让人感到兴奋,谷歌受制于美国政府的限制,去年决定不再支持华为手机使用GMS服务,但是华为自己研发了HMS服务,谷歌一看不行了,就向美国政府申请想重新向华为提供GMS服务,这一点可以看出,不是我们做不出来高科技,只不过有便宜的可以用,人都是有惰性的,只有在毫无退路的时候,才会破釜沉舟。

Andrew-Ng-2020

还有一个问题,是关于目前AI算法和传统算法研究的不同之处,吴恩达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。熟悉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AI系统,其性能评估都有一个数据集作为参考,比如imagenet,比如coco等,谁的算法性能好,谁的论文水平高,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谁在这些数据集上面的准确率更高。但是,这就存在一个问题,数据集本身就有局限性,数据集并不能代表真实世界,他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子集,或者是依着葫芦画出来的瓢,很多时候你在数据集上面得到了很高的评分,准确率很高,但是在实际场景下却不能使用。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清华大学的学者之前发表的一篇论文,对于一个图像识别算法,在数据集上面的识别准确率基本上达到了99%,但是加入我们在图像上稍微加一点噪声,论文中举的例子是阿尔卑斯山,加了噪声之后,人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依然是阿尔卑斯山的,但是这个算法却识别成了一只狗。

Andrew-Ng-2020

Andrew-Ng-2020

这也就是为什么吴恩达现在在做科研的时候,并没有只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来完成功能,而是多种方法同步展开,特别是现在一直在推崇真实世界人工智能,也就是Real-world AI。李飞飞课题组也在机器人领域展开相应的研究,叫长时间SLAM导航定位,一个机器人要既能够在白天进行导航,也能够在晚上进行导航,既能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使用,也要能够在绿树成荫或者白雪皑皑的时候使用,这样的机器人才是真实的,使用场景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环境下。当然这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当我们在谈论算法性能的时候,不要说你算法的准确率针对数据集提升了百分之零点几,而是它能够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。就像今年AAAI的图灵奖论坛上面Yann LeCun说,目前的无人驾驶算法在数据集上面效果都不错,但是距离真正的上路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
Andrew-Ng-2020

Andrew-Ng-2020

最后,其实也不是吴恩达专访的最后,这篇短文呢也没有按照专访的顺序整理。对于AI创业公司,或者大公司刚组建项目团队,如果开展研究工作,如果制定一个切实的目标,吴恩达以自己在谷歌和百度的经验告诉我们,切勿贪多妄大,一定要实事求是。就像之前开展谷歌大脑项目时候,就没有在一开始就定下一个模拟完整人类大脑的目标,而是一步一步迭代升级。而对于AI创业公司而言,做的项目,一定要有实际意义,而不是为了追求科技水平的高低,因为只有有人愿意为你的产品买账,才能说明你的项目是成功的,否则即使科技水平世界前列,也依然无济于事,至少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失败的。

Andrew-Ng-2020

很多人可能对于做产品和做科研不太容易分的开,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创业人员都是由科研背景的,总是喜欢拿之前做项目发论文的思路开展产品设计,其实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在考察科研项目的时候,都非常谨慎,因为实验室的结果很好,并不能够说明在实际中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,而实验室成果距离产品上线,依然存在鸿沟。通常发论文,你可以使用一些tricks来规避一些corner case来达到预期目标,但是做产品则不一样,你需要考虑到所有的corner case提前演练推导,否则用户就会帮你找bug,不过那个代价就无法估量了。所以,在我们芯片行业,即使你的测试用例100%通过,各种覆盖率也达到100%,你依然不敢保证芯片流片回来不会是一堆无用的石头,“再怎么验证都不为过”,绝对的至理名言。

Andrew-Ng-2020

在采访中,对于人工智能何时可以赶上人类甚至超越人类,Lex也问了一下吴恩达,其实这就像是美剧《西部世界》中的Host一样,可以长生不老。之前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,向老师问过同样的问题,问我人类能不能长生不老,我迟疑了一下之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,但是向老师说给个期限的时候,我就说不好了。对于这个问题,吴恩达说,可能50年,可能100年,也可能500年。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才仅仅60多年,而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却数千年。而我们的技术能不能够像《西部世界》中幻想的那样,把一个人的意识保留下来,存储到机器中,这个技术多久能够实现,可能都是一个未知的问题。

Junning Wu wechat
Welcome To Contact Me with My Personal WeChat ID(Weixin)